我的植物观察日记
新学期开学后,我发现校园里多了许多新朋友。他们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却用嫩绿的叶子和五彩的花朵向我们打招呼。每天早晨经过教学楼前的小花坛时,我都放慢脚步仔细观察这些可爱的植物。

发现小草的秘密
上周三科学课上,老师带我们在操场边寻找春天的踪迹。蹲下身子拨开枯叶,我惊喜地发现点点新绿正在破土而出。王小明用放大镜观察后喊道:”这些嫩芽像小婴儿的手指!”我们把每天的生长变化画在本子上

Read More

春风轻轻推开教室的窗户,带来一阵淡淡的花香。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见操场边的樱花树像披着粉白纱裙的仙女,正在和路过的小麻雀说悄悄话。

升旗仪式结束后,李老师说要带我们寻找春天的脚印。同学们像一群欢快的小兔子蹦蹦跳跳来到花坛边,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王小胖发现泥土里钻出几根嫩绿的草芽,像害羞的小姑娘只露出尖尖的帽子。我用手指轻轻碰了碰三叶草,它的叶片立刻合拢起来,原来这就是会跳舞的含羞草。

Read More

春风轻轻吹过操场边的梧桐树,嫩绿的叶子沙沙作响,我们班同学像一群欢快的小鸟,从教学楼里飞奔出来。金黄色的阳光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花香,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春天校园。

每周三的课间活动时间,李老师总会带我们玩“老鹰捉小鸡”。小明张开手臂当老鹰,小红做母鸡,我们后面的同学一个接一个拉着衣角,队伍弯弯曲曲像条彩色长龙。跑着跑着,我的辫子散了,鞋子沾上了草屑,可谁会在意呢?大家的笑声比枝

Read More

太阳像颗大火球挂在天上,知了在树上吱吱叫个不停。妈妈总说这是最热的季节,可我们这群孩子却觉得夏天是最好玩的时光。

每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都会跑到村口的大榕树下集合。茂密的树冠像把绿色大伞,树根周围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光斑。小明总会第一个举手提议:”我们来玩捉迷藏吧!整片稻田都能当藏身地!”

数到二十的声音刚响起,大家就像小田鼠似的四处逃窜。我钻进金黄的麦浪里,裤脚沾满麦穗的清香。小芳躲进稻草堆时

Read More

观察生活点滴
每天背着书包走进教室时我都会打开观察小本子记下走廊里搬家的蚂蚁队伍或是窗台上新开的粉色小花这些不起眼的画面在作文里变成了会跳舞的文字

真情实感最重要
上周写《我的妈妈》时我没有用漂亮的成语堆砌而是写下妈妈帮我扎辫子时手指不小心勾住头发的温暖瞬间老师说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整篇作文都有了温度

展开想象翅膀
春天写柳树的时候我把枝条想象成秋千让春风娃娃坐着荡来荡去写下雨天时雨点变成

Read More

和风筝做游戏
操场上飘着几朵胖乎乎的云彩,我和小明捧着新买的燕子风筝,线轴在他手里转得哗啦啦响。当风筝摇摇晃晃升到三楼高的时候,隔壁班的朵朵突然跑过来,她扎着两个羊角辫,脸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
“能让我试试吗?”她眨着亮晶晶的眼睛问。我们三个轮流牵着风筝线,看着彩色的尾巴在蓝天上画出波浪线。这时王老师举着相机走过来,镜头里定格了我们仰着头大笑的瞬间。

小树苗的新家

Read More

暑假的第一天清晨,我跟着爷爷来到村口的荷塘边。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就像妈妈项链上掉下来的小珍珠。爷爷戴着草帽蹲在田埂上,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开层层叠叠的荷叶。

绿伞般的荷叶下藏着好多秘密。我看见三只小蝌蚪排着队游过,它们黑亮亮的尾巴摆来摆去,像是用墨笔在水里画波浪线。忽然有只红蜻蜓停在我膝盖上,透明的翅膀在阳光下变成七彩琉璃。

爷爷教我观察荷叶的变化:

Read More

夏日的蝉鸣穿过教室窗户时,我正在作文本上画下第三个小太阳。老师说作文就像搭积木,要把生活中的小碎片拼接成会发光的星星。

妈妈的手会说话
记得写《最温暖的手》那天,我盯着作文本发呆了二十分钟。直到看见妈妈削苹果时被水果刀划破的手指,突然发现她的手背上藏着好多故事——食指有给我缝纽扣留下的针眼,掌心有天天做饭磨出的茧子。原来最会说话的不是嘴巴,是那双永远忙碌的手。

Read More

春天的来信
当冰雪化成溪水叮咚唱歌时,我收到春天寄来的第一封信。嫩绿的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尖脑袋,像给大地铺上会生长的地毯。桃树枝头冒出粉色的花苞,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颊。我最喜欢和同学们在操场上放风筝,看着彩色的蝴蝶风筝越飞越高,仿佛能碰到软绵绵的白云。

夏天的礼物盒
知了开始演奏夏日交响曲时,蝉鸣声把太阳喊得火辣辣的。妈妈给我买的新凉鞋踩在发烫的水泥路上,会发出吱吱的响声。放学路上举着草莓冰淇

Read More

春风轻轻推开教室的窗户时,我正在背诵课文。一片粉白色的花瓣忽然落在课桌上,像蝴蝶收起了翅膀。我抬头望向操场,发现梧桐树已经悄悄换上了嫩绿的新衣。

下课铃声刚响,我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飞到花坛边。李老师蹲在鸢尾花丛旁,眼镜片上沾着晶莹的露珠。她让我们用手指轻轻触摸紫罗兰的叶片:”感受这些绒毛,这是植物的小雨衣呢。”小胖突然指着地面惊呼,原来有队蚂蚁正扛着面包屑排队前行。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我发现

Read More